2008年,當智慧地球的概念被IBM首次提出時,我們認為智慧地球就是可以實現更透徹的感知,更全面的互聯互通,可以進入更深層次的知識洞察,當時認為地球就是在朝這個方向發展的。
很多年過去以后,當智慧碰上醫療時,一切不可能的事正在發生。
未來醫療信息化四大走向
第一個方向是大眾健康。
以人為中心的健康服務系統,需要一個以人為中心的智能化健康信息系統。現在無處不在的計算、應用給用智慧手段促進大眾健康水平提供技術條件,但是目前絕大多數人都在被動地接受健康。
前兩年有一天我回到家,我太太拿出三張表讓填寫,也就是居民健康檔案,填完交上去之后,至今也不知道在哪兒——目前的信息系統更多的還是在支持醫療工作,而不是激勵個人對健康的主動積極的參與。
不過這幾年健康概念提升了很多,有很多APP會做一些健康記錄,但仍是碎片化的、局部的,采集的數據沒有融入到醫院給我們提供服務的醫生的電子病歷里。
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把這些分散的數據形成一個集成,以人為中心的集成,方便提取、分析。
美國有一個藍鈕計劃,不管是社區醫生還是醫院醫生,只要一按這個按紐,患者所有的健康信息包括社區的和醫療的信息,都會顯示出來。我相信,中國5年內也可能出現。
第二個方向是支持醫改。
醫改做了很多工作,也取得了很大成功,但是依然沒有滿足老百姓的需求,如何能夠持續提升質量,合理控制費用,保障醫療安全,都是需要深入探索的問題。醫療信息系統做了很多工作,比如控制大處方、重復醫療提醒等。
讓醫生靠服務質量、服務價值獲得收入,這是全世界的共識。基于此項目的,我們要的是能夠支付得起的價值體系,讓醫生用最少的錢把醫療做好。這也是政府想做的事情,希望行業和產業界來共同推動。
第三個方向是健康社區。
數據顯示,醫療在個人健康中發揮的作用只有20%-30%,也就是說,個人能健康地生存不是由醫生而是個人自己決定的。同時,飲食、水以及公共衛生服務等健康的社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支撐。個人的健康干預和5P醫療服務,都需要一個好的健康社區。
我們一生中所經歷的各種有害環境的場景信息,現在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夠記錄下來,以后能不能?我相信應該能。
第四個方向是科研創新。
我們現在有大數據的分析,比如基因檢測以及基因知識在臨床的應用,最精準的開發藥物,機器學習應與醫學相適應,這些在近期都會有一個很好的表現。
信息技術如何支持未來醫療發展
剛才講了發展的4個走向,實現這4個走向,離不開信息技術。我們在座的企業、是不是有能力用你的技術手段來支撐4個走向方面的能力。我們需要的一個學習的信息系統,這個信息系統不是現在的分散的,模塊化的,相互不能持續提高的,但是這個信息系統需要新興的系統來提高,這個信息技術的挑戰也就是我們場上的發展挑戰在那里?我們采集很多信息(心跳、睡眠)怎么把這些信息融合在我們的檔案中,發揮作用,這是很多APP的分散作用怎么來整合,這是一個發展的方向和挑戰。
我們從信息技術發展看,這是很難形成信息統一的,因為每一個信息對信息的描述是有發展的,你不可能讓醫生按照你的描述來記錄信息。我們在設立電子病歷的時候,最基本的是基于醫生對信息的記錄,因為不同的醫生對病人的記錄習慣不一樣,你不能說他用同一個編碼來解決。社區醫生能理解進口ICT嗎?所以第一個重要的是數據,這是放映的事實,但是不同的數據里面的含義如何提取,如何讓任何一個用數據的人來理解數據,而是我從中獲取到他的含義,這是最重要的。健康的信息,醫學的信息,他的最大的特點一方面是要求隱私保護,很嚴格的保護,另外一方面他要實現共享,一方面他是分散在不同的勾勾中,被不同的醫生使用另一方面他要被任何醫生好使用。
還有一個是無處不在,你會發現健康需要一個網絡,這個網絡要覆蓋在任何的地區,任何可能產生健康信息的地方,但是這些信息又不能統一,我們說衛生的網絡一定是搭在互聯網智商,這是提出的挑戰。
最后,他表示,智慧醫療已經上路,但是他永遠在路上,沒有最智慧的醫療,只有最好的醫療,他永遠在路上。讓我們一起為智慧醫療更好的發展而努力!
|